我国水质管理体系历经多次优化升级,现行标准在保留原框架基础上新增粪大肠菌群等三项核心指标,调整五项关键参数限值。水质监测范围从基础项目扩展到特定污染物控制,形成包含75项参数的完整指标体系。
指标类别 | 项目数量 | 核心变化 |
---|---|---|
基础项目 | 31项 | 新增3项/删除1项 |
富营养化控制 | 4项 | 独立分类管理 |
有机污染物控制 | 40项 | 细化分级标准 |
基于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平衡原则,将地表水域划分为五级管理体系。水源保护区执行最严格标准,农业用水区侧重可持续利用,不同类别水域实行差异化管理策略。
水域类别 | 适用区域 | 管理要求 |
---|---|---|
I类水域 | 自然保护核心区 | 禁止人为干预 |
II类水域 | 饮用水源一级区 | 定期生态监测 |
III类水域 | 渔业活动区域 | 控制养殖密度 |
水质评价采用分项达标率体系,对溶解氧等十项关键指标实施百分百达标要求。监测数据采集需覆盖丰水期、平水期、枯水期三阶段,确保评估结果全面反映水质状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