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平和学校于2003年获得国际文凭组织正式授权,成为沪上首家面向本土学生开设IBDP课程的国际学校。该项目现已在全球115个国家建立教学网络,其毕业证书被哈佛、牛津等学府广泛认可。
课程组别 | 学科领域 | 课程级别 |
---|---|---|
组 | 母语文学研究 | HL/SL |
第二组 | 外语习得 | HL/SL |
第三组 | 人文社会学 | HL/SL |
第四组 | 实验科学 | HL/SL |
第五组 | 数学与计算机 | HL/SL |
第六组 | 艺术与选修 | HL/SL |
注:HL代表高水平课程(240教学小时),SL为标准水平课程(150教学小时),学生需完成3门HL+3门SL的课程组合
要求学生在两年内完成150小时的实践项目,涵盖创意艺术、体育运动、社会服务三大领域。典型案例包括社区公益戏剧排演、STEM创新工作坊、国际慈善义卖等。
通过跨学科研讨课形式,引导学生反思不同知识领域的认知方式。典型议题包括"数学真理是否具有文化相对性"、"历史叙述中的主观性边界"等哲学思辨训练。
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4000字学术论文,选题范围涵盖所有学科领域。近年优秀选题包括《基于机器学习的上海交通预测模型》《敦煌壁画中的多元文化融合研究》等。
IBDP采用多元评估机制,平时成绩占总评分的20-50%。以物理学科为例,包含30份实验报告、2次模块测试、1篇研究论文和最终笔试。该体系有效避免"一考定终身"的弊端,更准确反映学生持续学习能力。